欢迎来到中医科主任在线-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
中医科主任在线-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家医案 -- 正文

基于中和医派重气血之经方论治过敏性疾病


2021-10-11  来源:admin

杨建宇
北京知医堂门诊
摘要:中和医学简称中医,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界对中医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先贤医学家汲取传统中医所长,并与中和理论研究相互结合,共同创建“中和医派”的诊疗体系,其典型代表有国医大师孙光荣、杨建宇等。长期以来,经方因指导临床、解决病症具有卓越功效而流传于世。近年来,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中医认为其发病多与经络、气血、脏腑密切相关,基于此,杨建宇教授制定经方以中医中和理论为基础,与调和气血之本相结合,为临床治疗过敏性疾病提供新的破题思路。
关键词:中和医派; 过敏性疾病; 经验; 进展
Treating allergic disease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prescriptions of qi and blood sent by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Zhonghe Medicine is abbreviated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the gradual in-depth study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medical field, the sage medical experts have absorbed the experti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Zhonghe theory to jointly create a "Chinese medicine schoo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Its typical representative has the national medicine master Sun Guangrong, Yang Jianyu and so on. For a long time, classic prescriptions have been handed down to the world for their excellent efficacy in guiding clinical treatment and resolving diseases.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allergic diseases have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the incidence is most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eridians, qi and blood, and viscera. Based on this, Professor Yang Jianyu formulated the prescription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utraliza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ssence of reconciling qi and blood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allergic diseases.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school; Allergic disease; Experience; Progress

中国传统哲学以“究天人之际”作为根本宗旨,《易经》中提出天人合一,心物相通;董仲舒表明大自然的四时变化与人类情感的喜、怒、哀、乐之间是相通的。无独有偶,传统医学中也存在与之类似的理论,如:中和等[1]。“中和”一词源自《论语》,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表明“中和”不仅是中国人文化思想的重要核心,也是中国人民族性格的体现,更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灿烂瑰宝[2]。中和医派对“中和”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归纳,将其应用于中医临床中,不限定于特定药材与传统经方,辩证施治,实现了阴阳的极致“中和”[3]。本研究旨在对基于中和医派重气血之经方论治过敏性疾病做出综述,现报道如下。

1 中和医派经方

经方具有选药精简、疗效显著等特点,且被誉为方剂的鼻祖。中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主要涉及自然科学、生物学、人类学等众多领域,中和中医经方的病理学、生理学基础是以传统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作为基础,药理学是以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作为基础,并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六经辨证思想作为处方指导[4]。经方的功效明确,方药配伍简洁明了,且选药、用药严谨,动一药或改一量则换一名,且主治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经方选药严谨,君臣佐使配伍有度,药物加减相辅相成,协同发挥疗效,可相得益彰,为现代医家施治提供了一定的思路[5]。

经方主治固疗效斐然,但不适用于所有符合症状的现代人。经方论述多针对症状,而缺乏辩证,使得现代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在当下临床中应用经方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对应分析,辩证、病症相互结合,既需研读经方,又需对辩证要点进行钻研,同时也要与基本病机结合。中医与西医程式化用药不同,其对个体差异较重视,经方的配方用药及其用药分量需因人而异,故一位优秀的中和中医,不仅需拥有丰富的中医药理、生理、病理等经方知识,还需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可以将中和学术、医术思想相互融合,并将其应用于疾病的诊疗中[6]。

2 中和医派对过敏性疾病的认知要点

过敏性疾病主要是因机体接触到药物、食物、刺激性气味等致敏物质,进而诱发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的一类疾病,其常见病症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7]。中医学虽未对过敏性疾病进行广义概括,但依据其临床特点,却早有所记载,例如:过敏性鼻炎在《刘河间医学全书》、《素问·脉解》等古籍中被称为“鼻鼽”、“鼽”等[8];哮喘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喘息”等,《医学正传》中提出: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等[9];荨麻疹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瘾疹”,《素问·四时 刺逆从论》中表明: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等[10]。中医认为过敏性疾病发病的病机主要是阴液虚损,水不涵木,进而导致肝风内动,风邪内伏,若外风侵入机体,可引发伏邪,使内风、外风相结合,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症[11];其病因主要是肺、脾、肾虚,导致先天禀赋不足,进而出现表里失和、气血失调,因此,临床治疗可采取补血、益气、调和表里为原则[12]。中和医派对过敏性疾病的长期研究发现,想要治愈该病,需根据辨证施治和辨病论治二者相结合进行治疗[13]。杨建宇教授认为重视气血中和、气血畅通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根本所在。

3 中和医派思想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学术经验

虽然人体过敏性症状表现不一,但其病理基础均与气血不畅有密切关系。中和医派十分重视气血中和、气机通畅,杨建宇教授认为治疗过敏性疾病重在调理气血。治病必求于本,调理病机失偏,平衡升降出入,杨建宇教授以中和医学思想为基础,辩证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方中加用麻黄、黑附子、细辛等中药,平衡气血阴阳[14]。细辛可发挥祛风散寒、止痛开窍等功效;麻黄可发挥发汗散寒、开泄腠理等功效;黑附子可发挥回阳救逆、逐风寒湿邪等功效,且可辅助细辛除除里寒、麻黄祛除表寒;炒白术可发挥补脾益气、燥湿利水等功效;何首乌可发挥养血祛风、解毒消痈等功效;黄芪可发挥补中益气、固表敛汗等功效;当归可发挥补血活血等功效;蝉衣可发挥散风除热、透疹解痉等功效,诸药并用可发挥平衡气血阴阳、健脾祛风之功,符合过敏性疾病治疗之则[15]。如下为杨建宇教授对常见过敏性疾病施治的相关内容。

3.1 支气管哮喘

中医认为支气管哮喘应属于“喘证”、“痰饮”等范畴,其发病主要是因痰内伏于肺,外邪入侵,触动内伏宿痰,进而导致痰阻气道、肺失宣肃等所致,且病位在肺、肾、脾等部位,因此临床治疗可采取温阳宣肺、平衡气血、化痰平喘为原则[16]。杨建宇教授为支气管哮喘患者施治时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其组方为桔梗10 g,桂枝5 g,射干10 g,干姜5 g,甘草3 g,麻黄6 g,五味子10 g,细辛3 g,炙冬花10 g,制南星5 g,制附片10 g。麻黄内麻黄碱可扩张支气管、松弛平滑肌[17];细辛可抑制乙酰胆碱及组胺活性,解除气道痉挛,故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3.2 过敏性鼻炎

中医认为过敏性鼻炎发病主要是因阳虚饮邪内停,进而上犯鼻窍所致,其病机为肺、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失常,进而引发鼻鼽,出现清涕鼻塞等一系列症状,因此临床治疗可采取温阳、化饮为原则[18]。《滇南本草》中提出:麻黄可用于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的治疗,《本经逢原》中提到附子具有温肾阳、逐寒水等功效,细辛可用于痰结湿火、鼻塞不利的治疗,其不仅可祛除里之寒邪,还可促进附子、麻黄奏通阳散寒化饮之功[19]。杨建宇教授认为过敏性鼻炎发病可阻遏阳气,进而影响气机的升降,而气机以通调为顺,因此,临床还应注重气血通畅,可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治疗,其组方为生麻黄、细辛各3 g,淡附片、炒僵蚕、蝉蜕各9 g,葶苈子15 g,全方诸药协同可发挥通阳化饮、调畅气机之功。故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3.3 荨麻疹

中医认为荨麻疹的病机是素体阳虚,风寒邪气入侵体内,导致疏泄功能失调,外不得透达,进而致使寒邪郁于皮肤腠理之间,诱发瘾疹的一系列病症,其具有潮红斑、灼热感等特点,临床治疗可以养血祛风、温经散寒为原则[20]。《伤寒论》中提出荨麻疹属于一种少阴、阳虚外感病,故应采取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方剂,麻黄具有通九窍、调血脉等功效,附子具有辅助麻黄解表寒、细辛除里寒的功效[21]。杨建宇教授认为治疗荨麻疹可采取麻黄附子细辛汤,其组方为何首乌15 g,麻黄、蝉衣各6 g,当归10 g,细辛3 g,鹿角霜、黄芪各30 g,对于阴虚的患者可加用玉竹、熟地黄等中药材,以上诸药协同共行养血益气、疏风解表之功。根据其治疗结果可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荨麻疹可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4 小结

近年来,中医在过敏性疾病临床治疗应用中越来越广泛,方法不一,且疗效显著,长期应用安全性高,依从性较好,便于临床推广。杨建宇教授认为气与血关系密切,可谓气为血之帅,气行血则行,而过敏性疾病主要病机为气血不畅,而气滞血瘀毒聚为标,因此通过活血化瘀可改善心、肺功能,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常见的活血化瘀药物有麻黄、细辛等,都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杨建宇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采用行气、活血的原则,可发挥定喘之效;治疗敏性鼻炎应用麻黄、细辛等药物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治疗过敏性皮肤病采用疏风解表、行气活血的原则,同时注重养血、活血药物的合理配合,可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疗过敏性疾病讲究“以平为期”,扶正药物在处方中可发挥关键作用,而补气血、滋阴温阳等均属扶正类,其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根据疾病病机、病因不同,其侧重点也有所转变。用药以适宜为度,不追求药效迅猛,避免攻伐过度。过敏性疾病可从整体出发,兼顾全局,调和寒热,均衡攻补,且皆可以祛风、养阴、调气血为治疗原则,这是杨建宇教授中和思想的体现与现实应用。

综上,杨建宇教授主要是将中和医术思想作为基础,广纳先贤医学家的所长,并结合自身的理论研究,进而为临床实践拓宽了思路,且在经方传承、发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临床诊治过敏性疾病主要是以病机为本,并将其与辩证施治、辨病治疗相结合,运用并创新君臣佐使理论,平衡气血,以便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最终达到“中和”。本研究所谈实为中医学的冰山一角,望各位同道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协作,为临床中应用中和医派理论施治夯实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穆俊平, 杨建宇, 朱庆文. 中和医派中和思想在糖尿病诊疗中的应用[J]. 光明中医, 2017, 32(12): 12-14.
[2] 陆锦锐, 罗俊, 龙贤齐. 中和医派杨建宇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验[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 16(7): 74-76.
[3] 李杨, 庞丹丹, 王秀阁, 等. 中和医派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经验概述[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 18(13): 159-162.
[4] 穆俊平, 魏素丽, 李杨, 等. 中和医派杨建宇教授经方治疗疑难病学验点滴[J]. 光明中医, 2017, 32(17): 40-42.
[5] 杨建宇, 李彦知, 张文娟, 等. 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中和医派诊疗胃肠病学术经验点滴[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14): 129-133.
[6] 陈慧娟, 陈丽云, 严世芸. 略论“中和”思想对中医治疗观的影响[J]. 中医杂志, 2015, 56(23): 2067-2068, 2070.
[7] Won C S , Moo L G , Sung P J , et al. Safety of ultrarush allergen 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allergic disease[J]. Allergy Asthma & Respiratory Disease, 2017, 5(6): 336.
[8] 罗建兵.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过敏煎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19): 47-49.
[9] 杨蔚, 杨英豪. 麻黄附子细辛汤对寒哮证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 光明中医, 2020, 35(10): 1450-1452.
[10] 吴春燕, 李元文. 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血清总IgE水平的影响[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7): 547-550.
[11] 仝小林, 刘文科. 论过敏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5(5): 8-10.
[12] 杨映映, 王青, 李青伟,等. 诸疹痒喘嚏涕窍塞皆属于敏 ——仝小林教授对过敏性疾病的经验及病机探讨[J]. 吉林中医药, 2018, 38(6): 633-637.
[13] 李雯雯, 陈慧.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 17(14): 126-129.
[14] 钱丽丽.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老年人支气管哮喘寒哮证疗效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 11(2): 24-25.
[15] 谭莉晖.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辅助布地奈德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寒哮证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9, 11(4): 10-12.
[16] 王伟.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对老年支气管哮喘寒哮证患者肺功能及IgE,EOS水平的影响[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0, 4(1): 115-116.
[17] 曹书果.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辅治支气管哮喘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8, 34(9): 1092-1093.
[18] 罗雁, 朱建新. 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J]. 新中医, 2012, 44(11): 100-101.
[19] 徐甜, 连雅君, 宋丹萍, 等. 基于生物分子网络调控研究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作用机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42(6): 483-489
[20] 刘文静, 黄咏菁. 荨麻疹中医治疗进展[J]. 四川中医, 2007, 25(10): 40-43.
[21] 徐俊涛, 王莹, 王丽, 等. 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依巴斯汀治疗脾虚湿蕴证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