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医科主任在线-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
中医科主任在线-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
所在位置:首页 -- 名家医案 -- 正文

中和医派杨建宇教授经方治疗肿瘤的经验点滴


2021-10-11  来源:admin

 杨建宇,北京知医堂门诊

摘要:中医也被称为中和医学,中医中和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随着医学界对中医理论的研究深入,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上,先贤医学家汲取所长,并将其与中和理论研究相结合,创建中和医派的诊疗体系,国医大师孙光荣、杨建宇等都是该医派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经方以其指导临床、解决疑难病症功效卓越流传于世,杨建宇教授经方以中医中和理论为基础,结合独特的辩证思维,为肿瘤诊疗提供新的破题思路。

关键词:中和医派; 肿瘤; 经验; 进展

Experiences of Professor Yang Jianyu in Treating Tumor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 Aiwu Yang Jianyu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lso called Zhonghe medicine, and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neutr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medical field,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sage medical experts have absorbed their strengths and combined them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Zhonghe to create 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school. The masters of Chinese medicine, Sun Guangrong, Yang Jianyu and others are all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the medical school. For a long time, Jingfang has been spread around the world for its excellent efficacy in guiding clinical treatment and solving difficult and difficult diseases. Professor Yang Jianyu's Jingfang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neutralization, combined with unique dialectical thinking,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um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hool; tumor; experience; progress

“究天人之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宗旨,《易经》有言:天人合一,心物相通;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董仲舒认为,大自然的四时变化与人类情感的喜怒哀乐是相通的,即天亦有喜怒之气,与人相副,天人合一。无独有偶,传统医学中也存在与之类似的理论,如:中和等[1]。“中和”一词出自《论语》,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其不仅是中国人文化思想的重要核心,也是中国人民族性格的体现,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灿烂瑰宝。中和医派通过归纳“中和”的学术思想,将其应用于中医临床中,不拘泥于特定药材与传统经方,辩证施治,即阴阳的极致“中和”[2-3]。本研究旨在对中和医派杨建宇教授经方治疗肿瘤的经验点滴做出综述,现报道如下。

1 中和医派经方

经方以选药精简、配伍恰当、疗效显著等特点被誉为方剂鼻祖。中医学是包含自然科学、生物学、人类学等众多领域的交叉学科,中和中医经方的病理学、生理学基础是传统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药理学基础是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并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六经辨证思想作为处方指导。经方的疗效明晰、准确,诸药配伍简洁、明了,且选药、用药规范,更换药物、调整药物剂量均对应调整处方名称,以呼应其主治症状。经方选药严谨而神化无迹,药物加减相辅相成,君臣佐使配伍有度,相得益彰,为现代医家施治提供保障[4]。

金代医家张元素曾指出:“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能相也”。经方主治固疗效斐然,但不适用于所有符合症状的现代人。经方论述多针对症状,而缺乏辩证,使得现代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疑点。因此,在当下临床中应用经方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辩证、病症并重,既要研读经方,又要对辩证要点进行钻研,结合基本病机,重视辩证要素。与西医程式化用药不同,中医更重视个体差异,经方的配方用药及其用药分量均需与患者实际情况贴合,因此,一位优秀的中和中医,除了需要拥有丰富的中医知识,还需要有极高的个人素质,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可以将中和学术、医术思想领会贯通,在疾病的诊疗中运用中和思维、中和认知,取传统经方及中和医派方剂之精华。

2 中和医派对肿瘤疾病的认知要点

肿瘤是由于身体免疫系统畸形,局部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新生物。中医认为,肿瘤属于“癥瘕积聚”范畴,以局部病变提示整体性疾病,多种致病因素相互影响,造成患者阴阳失调,脏腑经络气血障碍,引起病理产物聚结,最终发生质的改变。正气虚弱是诱发肿瘤疾病的重要原因,人体正气亏虚,病邪趁势而上,体虚而抗邪无力,无法抑制邪气的致癌作用,机体长期处于病理性损害中,癌肿因此发生、发展[5]。与此同时,患者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生理功能难以维持平衡,在多重刺激下,患者可发生情志过度,进而诱发阴阳失调、气血不畅,成为肿瘤发病的病理基础。热毒内蕴毒亦是造成肿瘤疾病的原因,热毒内蕴毒主要由外邪侵体而生,如病毒感染、油烟的污染毒素,职业环境中的化学毒素,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土污染毒素等,或由于湿、痰、淤等病理产物郁结于内,经络、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失调,郁而生毒,热有毒生[6-7]。此外,人体内部浊邪积聚、脏腑功能失常、气机流通不畅而瘀滞引起血瘀、机体运化失司痰湿停积于体内以及情志内伤等皆可发为肿瘤。中和医派对癥瘕积聚症长期研究发现,想要彻底治愈该病难度较大,尤其不能以字面意思为根据进行单一治疗。杨建宇教授认为中医药是根治肿瘤的希望所在。

3 学术经验点滴

3.1 调理气血

虽然人体不同性质、部位、所在器官的肿瘤表现各异,但是其共同的病理基础均与气血不畅密切相关。中和医派十分重视气血中和、气机通畅,杨建宇教授认为治疗肿瘤重在调理气血[8]。许多医者在临床施治时,面对求诊的肿瘤疾病患者,为探寻妙方神药往往殚精竭虑,然而治疗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缘由,治病必求于本,调理病机失偏,纠正气血失衡。以中和医学思想为基础,杨建宇教授巧用四物汤,辩证使用四君子,在方中加用丹参(活血祛瘀)、黄芪(补气升阳)、当归(补血活血)等中药,平衡气血阴阳[9]。

3.2 助阳补阳

诸多肿瘤疾病的显著特征均为迁延不愈,机体长期处于病态,阳气上升被阻遏,导致气机升降失常,阴气溃散。针对肿瘤疾病的治疗,补阴精疗法难以在短期内奏效,升阳气疗法往往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杨建宇教授为肿瘤疾病患者施治时,一旦发现患者有阳气虚弱的证候,立刻为患者提供补真阳,逆转气机的治疗,如应用真武汤、金匮肾气汤、附子理中汤等药物。而在运用提升阳气药物时,灵活运用对药,如附子—干姜、附子—肉桂、附子—赤芍等,缓解大辛、大热药物给机体造成的刺激,以免助热生火。针对肠胃动药,可在适宜的时机运用厚朴—枳实对药[10]。《神农本草经》将厚朴列为上品,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厚朴具有影响胃肠活动、肌肉松弛等作用;枳实、枳壳可调节胃肠平滑肌,使胃肠收缩节律增加。从生理角度看,其属于调节植物神经,而肿瘤疾病发病与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通过中药抑制神经兴奋,增强疗效[11]。

3.3 排邪有道

从现代医学的病理学角度而言,肿瘤疾病患者多为长期患病,体内存在较多的非正常代谢产物积累,若不将其从体内排出,难以达到理想的肿瘤治疗效果。杨建宇教授身份众多,不但是中和医派的创始人之一,还是全国张子和研究会(筹)的牵头人。杨建宇教授已研究张子和及其攻邪学派十余年,并将其理论广泛运用于肿瘤疾病的临床治疗中[12]。杨建宇教授善用张子和攻邪方的精髓,巧妙运用白茅根一药,剂量为30~60 g。白茅根味甘,性寒,可以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实属祛邪而不伤正之上品。临床中结合患者病情进展,适量用大黄(清热泻火解毒、攻下、活血)、车前草(利水通淋,凉血解毒)之类药物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其中大黄无需另包后下,直接入药煎煮即可,既保留药物泻下之功,又可发挥调整血气的作用,这正是张子和“汗吐下”攻邪的精华,在肿瘤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奇特。

3.4 西医疗法

杨建宇教授主张肿瘤患者经确诊后,首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这是杨建宇教授对肿瘤疾病综合疗法中重要手术疗法的认知,明确把握手术时机,尽早将肿瘤切除,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杨建宇教授不排斥化学药物疗法、放射疗法、介入疗法等新疗法的合理运用。但需注意的是,杨建宇教授反对过度放化疗,尤其是化学药物疗法,若过度使用,可缩短患者存活时间[13]。化疗不当时,可破坏患者免疫系统,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加速癌细胞的分化、繁殖,促进癌细胞转移,加速患者癌症复发进程。

3.5 综合疗法

中和医派总结长期临床经验发现,对于肿瘤疾病的治疗,单一疗法显效速度慢,且其或是患者多用的疗法。因此,适时采用适宜的综合疗法,是治疗肿瘤疾病且提高治疗效果的保障。在肿瘤疾病治疗过程中,杨建宇教授尤其擅长使用综合疗法,如热敷少腹之法,在医师指导下,患者利用废弃药渣热敷神阙、关元、下丹田等穴位,每次30 min。患者无需额外的经济费用,却可以多一种治疗手段,通过二次利用药渣,充分发挥药物功效,避免资源浪费[14]。杨建宇教授认为,在肿瘤疾病的治疗中,提高患者身体素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关键之处,是延长患者生命的基础。此外,可利用内外结合、中医食疗、运动锻炼疗法、养生康复疗法等,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治疗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用药效果。

4 经方治疗肿瘤疾病临证发微

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杨建宇教授强调应将辩证施治与辨病论治结合。辩证施治是中医治疗肿瘤的重点,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保障。早期介入,并予以多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缓解患者中医证候、增强患者体质、控制病情进展具有重要作用。辨病论治的最终目的是消除癌毒,但是需结合肿瘤的位置和病理进程施治,已达到清除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细胞繁殖的作用[15]。肿瘤疾病患者通常存在全身或相对应器官的局部症状,如消化道不良反应等,部分患者伴随肝部、肺部等症状,对此,杨建宇教授认为,针对存在局部症状的患者,可将标本兼顾、急则治标作为临床施治原则。

4.1 补益气血、培补脾肾

善用当归补血汤、二至丸、金匮肾气丸等方加减,并结合患者病情进展,适时加用焦三仙,以期发挥健肠胃的作用,这是杨建宇教授扶正祛邪的基本经验。在祛邪方面,将病邪外排置于首位,运用三黄片通宿便、解热毒,并结合薏苡仁、云茯苓等利湿邪。杨建宇教授充分吸收攻邪学派张子和的观点,如“万病终湿”、“久病必湿”等,形成自己对湿与肿瘤关系的独特认知,在用药时灵活加减使用利便祛湿之药,同时不规定肿瘤患者的用药频率、剂量,以少量多次为主[16]。

4.2 方从法出、以法统方

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应多管齐下,为气血阴阳虚损者提供调和补理疗法,根据痰淤寒热的程度选择首要攻破,以肺癌为例,气阴两虚为其根本病机,因此可选用生脉散、沙参麦冬汤加味等方剂[17]。痰湿凝结者,可选用胆南星、浙贝母等药物;气滞血瘀者,可加用赤芍、桃仁等药物;热毒旺盛者,可选用白茅根、黄芪等。《素问》曾提出“主病谓之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一观点,明确规定界限标准,杨建宇教授指出,肿瘤疾病的发生具有特殊性,病机复杂繁多,因此确定君药时应以病机为中心,不可盲目套用君臣佐使模式。此外,仅把一味药作为君药,具有局限性,在临床中,可将一类药物视为整体,针对病机,分析其他药方、重新组合处方。把中药与病机相合,达到药与疾病的“中和”[18]。

4.3 善用佐药、提高疗效

相较于一般病症,癌症肿瘤临床治疗中更加注重佐药的作用[19]。机体动力聚于筋、应力支撑则聚于骨,二者平衡的维系依靠肝肾精血。肝藏血、肾生精,前者可向后者转化,发挥涵养筋骨、四肢、脏腑的作用。以肝癌为例,其主要病机为气血不足,而气滞血瘀毒聚为标,在临床治疗中,不仅需用健气理气、补血活血、化瘀之药物,还需应用抗癌解毒的药物,如龙葵、半边莲等(二者功效均为清热解毒)[20]。杨建宇教授认为,治疗肿瘤疾病讲究“以平为期”,巧用扶正药物是施治关键,而补气血、滋阴温阳等均属扶正类,根据疾病病机、病因不同,其侧重点也有所转变。用药以适宜为度,不追求药效迅猛,避免攻伐过度。肿瘤疾病少见单纯热证或寒证,因此应注意扶正与抗癌解毒药物相适宜,从整体出发,兼顾全局,调和寒热,均衡攻补,这是杨建宇教授中和思想的体现与现实应用[21]。
综上,杨建宇教授将中和医术思想作为肿瘤疾病治疗的基础,广博采纳先贤医学家所长,并将其与自身的理论研究相结合,扩宽了临床实践的思路,在经方传承与发扬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临床诊治以病机为根本,结合辩证施治、辨病治疗,赋予君臣佐使理论新内涵,扶正与抗癌解毒祛邪药物并用,以平为期,最终达到“中和”。中医文化浩如烟海,本研究所谈实为管中窥豹,望各位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为临床中应用中和医派理论施治夯实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新宇, 孟庆刚. 中和思维对中医生命观形成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2, 30(4): 704-706.
[2] 陈慧娟, 陈丽云, 严世芸. 略论“中和”思想对中医治疗观的影响[J]. 中医杂志, 2015, 56(23): 2067-2068+2070.
[3] 宋欣阳, 陈丽云, 严世芸. 由“中和”反思中医“平衡论”[J]. 中医杂志, 2016, 57(23): 2057-2060.
[4] 杨建宇, 李彦知, 张文娟, 等. 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中和医派诊疗胃肠病学术经验点滴[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14): 129-133.
[5] 张光霁, 徐楚韵. 基于中医病机“瘀毒互结”致病理论的肿瘤“瘀毒同治”特色理论及抗肿瘤创新药物研究[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43(10): 1052-1057.
[6] 程海波, 周仲瑛, 李柳, 等. 基于癌毒病机理论的中医肿瘤临床辨治体系探讨[J]. 中医杂志, 2015, 56(23): 1989-1992.
[7] 陈惠, 龚婕宁, 渠景连. 以中医络病理论试论恶性肿瘤发病及其转移的病机证治[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1(6): 1012-1015.
[8] 穆俊平, 魏素丽, 李杨, 等. 中和医派杨建宇教授经方治疗疑难病学验点滴[J]. 光明中医, 2017, 32(17): 2480-2482.
[9] 陆锦锐, 罗俊, 龙贤齐, 等. 中和医派杨建宇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验[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 16(7): 74-76.
[10] 丁晨曦, 刘林涛, 方志军, 等. 经方在治疗肿瘤相关并发症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42(6): 561-564.
[11] Xu Z, Shioda S, Masahisa J, et al. Role of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its Therapeutic Potential[J]. Curr Pharm Des, 2017, 23(11): 1687-1692.
[12] 魏素丽, 于峥, 黄璐, 等. 漫谈张子和对中医睡眠医学的贡献:杨建宇谈刘艳骄博士论张子和对睡眠医学的贡献[J]. 内蒙古中医药, 2003, 22(5): 21-22. 
[13] 穆俊平, 魏素丽, 严雪梅, 等. 中和医派杨建宇教授临床诊疗糖尿病学验点滴[J]. 光明中医, 2017, 32(14): 2025-2027.
[14] 魏素红, 李志明, 李彦知. 杨建宇教授中医诊疗肿瘤学术经验点滴[A]. 中华中医药学会.二零一三年编辑出版年会暨慢病防控优秀论文汇编[C].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13: 4.
[15] 杨建宇, 李彦知, 张文娟, 等. 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中和医派诊疗肿瘤学术经验点滴[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13): 5-12.
[16] 张义龙. 中和医派肿瘤治未病理论初探[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 14(7): 43-45.
[17] 曾镛霏, 杨建宇, 李彦知. 孙光荣教授中和思想治疗肿瘤之经验[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5): 122-124.
[18] 曾凌文. 运用中和思想治疗肿瘤验案举隅[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13): 131-132.
[19] 欧杰, 诸佳瑜, 林恒红, 等.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ECOG评分相关性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8(11): 94-97.
[20] 马乾章, 孔爱斌.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探究[J]. 辽宁中医杂志, 2017, 44(10): 2079-2081.
[21] 王玮玉, 郭滢, 沈影, 等. 从“阴阳平衡观”探讨对卵巢癌炎性微环境的中医认识[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 27(12): 237-244.